陪伴孩子一生的礼物

从一个好名字开始

寓意美雅致美字形美音律美
微信扫一扫,免费使用
《常棣》的鉴赏

全诗八章,可分五层。首章为第一层,先兴比,后议论,开门见山,倡明主题。“常棣之华,鄂不韡韡”,兴中有比;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之弟,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。“凡今之人,莫如之弟”,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,既是诗人对之弟亲情的颂赞,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。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,以血缘关系为基础。在他们看来,“之弟者,分形连气之人也”(《颜氏家训·之弟》)。因而,比之良朋、妻孥,他们更重之弟亲情。钱钟书在《管锥编》)中,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,更深刻揭示了《小雅·常棣》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。

二、三、四章为第二层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,对“莫如之弟”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,即:遭死丧则之弟相收;遇急难则之弟相救;御外侮则之弟相助。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,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。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。事例的排列由“死丧”、“急难”到“外御”,从而由急而缓、由重而轻、由内而外,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“倒金字塔”,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。其次,采用对比手法,把同一情境下“之弟”和“良朋”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,更见出之弟之情的诚笃深厚。“之弟阋于墙,外御其务”,又更深一层:即使之弟墙内口角,遇到外侮,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。“阋于墙”与“外御其务”,两句之间没有过渡,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,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、发自深衷。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,因表现了最无私的之弟之情,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。

第五章自成一层。如果说,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之弟之情,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;即由赞叹“丧乱”时的“莫如之弟”,转而叹惜“安宁”时的“不如友生”。“虽有之弟,不如友生”,这叹惜是沉痛的,也是有史实根据的。西周时期,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、手足相害的事频频发生。《常棣》的作者,是周公抑或召穆公,尚难定论;但有一点可肯定,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,且有警世规劝之意。不过,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,因此,在短暂的低沉后,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。

六、七章为第四层,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之弟齐集,妻子好合,亲情和睦,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。第七章“妻子”与“之弟”的对照,包含了诗意的递进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”,而“之弟既翕”,则“和乐且湛”。诗人似明确表示,之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;之弟和,则室家安,之弟和,则妻孥乐。末章承上而来,卒章显志。诗人直接告诫人们,要深思熟虑,牢记此理:只有“之弟既翕”,方能“宜尔室家,乐尔妻帑”;之弟和睦是家族和睦、家庭幸福的基础。明理规劝之意,更为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