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气候的意思?气候是什么意思?
气候的详细释义
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。亦泛指时令。
宋 高承 《事物纪原·正朔历数·气候》:“《礼记·月令》注曰:‘昔 周公 作时训,定二十四气,分七十二候,则气候之起,始于 太昊 ,而定于 周公 也。’” 宋 陆游 《园中书触目》诗:“气候今年晚,浓霜始此回。” 清 宋荦 《<明遗民诗>序》:“然譬诸霜雁叫天,秋蛩吟野,亦气候所感使然。”
指云气等变化。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。
《三国志·蜀志·周群传》:“ 羣 少受学於 舒 ,专心候业……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,纔见一气,即白 羣 , 羣 自上楼观之,不避晨夜。故凡有气候,无不见之者,是以所言多中。”《晋书·艺术传·戴洋》:“ 侃 薨,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,復引 洋 问气候。”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阴沟水》:“﹝ 文穆 ﹞郡户曹史,徵试博士太常丞,以明气候,擢拜侍中右中郎将。” 唐 刘禹锡 《边风行》:“将军占气候,出号夜飜营。”
指天气。
南朝 宋 谢惠连 《石壁精舍还湖中》诗:“昏旦变气候,山水含清暉。” 宋 苏舜钦 《依韵和胜之暑饮》:“九夏苦炎烈,入伏气候恶,况兹大旱时,其酷甚炮烙。” 明 唐顺之 《游遵化汤泉》诗:“絶塞逢秋已觉凉,此中气候讶非常。” 清 吴瞻泰 《过虎村上芙蓉岭》诗:“山深异气候,四月流澌水。”
比喻结果、成就、前途。
清 李渔 《比目鱼·寇发》:“故此就在万山之中,招兵买马,积草屯粮,训养二十餘年,方纔成了气候。” 茅盾 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二:“从戊戌算来,也有二十年了,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,多少还有点样子,惟独学到典章政法,却完全不成个气候,这是什么缘故呢?”
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、风格。
南朝 齐 谢赫 《古画品录·第一品》:“风范气候,极妙参神。” 南朝 梁 锺嵘 《诗品》卷下:“ 希逸 诗气候清雅,不逮於 王 袁 ,然兴属閒长,良无鄙促也。” 唐 元稹 《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》:“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。” 宋 刘克庄 《江西诗派小序》:“气候急刻,不能闲退。”
指人的神态风貌。
《三国志·吴志·朱然传》:“ 然 长不盈七尺,气候分明,内行脩絜,其所文采,惟施军器,餘皆质素。”《太平广记》卷四九○引《东阳夜怪录》:“ 苗十 气候哑吒,凭恃羣亲,索人承事。” 清 沉复 《浮生六记·浪游记快》:“岁朝贺节,有棉袍纱套者,不维气候迥别,即土著人物,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。”
气候的相关造句
1、春天的翠屏山,气候温暖,景色宜人。
2、北方人到南方工作,对那里的湿热气候有个适应的过程。
3、我国地域辽阔,南北气候差异很大。
4、今年气候反常,南方大旱,北方大涝。
5、如果能抛开气候变化,这里就是一个别样惬意的地方。
6、这里风景优美,气候宜人,是游览观光的好地方。
7、清明时节,气候温和湿润,草木抽出新芽。
8、今年气候异常,非洲发生罕见的洪灾。
9、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,有时刮风,有时下雪。
10、农业的收成不完全取决于气候情况。
11、承德的避暑山庄果然是风景优美、气候宜人的洞天福地,在这里消夏是再好不过了。
12、气候虽然变化莫测,但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。
13、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写成了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。
14、沙漠里气候干燥,昼夜温差大。
15、此时,江南一带山光水色,气候宜人,正是休养的好去处。
16、这位“衙内”一成了气候,城里的地痞流氓都拜在他的门下,如蚁附膻,无恶不作。
17、严寒的气候加剧了我膝盖的疼痛。
18、沙漠的气候十分干燥。
19、各国将在十二月的哥本哈根会议签署新的气候协定,但谈判已经停滞不前。
20、在风景秀丽、气候适宜的所在,为劳动模范建立了一座疗养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