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-姓氏起源
《百家姓》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。根据文献记载,成文于北宋初。原收集姓氏411个,后增补到504个,其中单姓444个,复姓60个。《百家姓》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,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,它与姓氏家谱、方志、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,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澹台
澹台(Tán tái)姓源流单纯,源出自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灭明的后代,以地名为氏。春秋时有鲁国孔子的弟子,字子羽,名灭明,南游长江流域,居于澹台湖(在今江苏省吴中区 );另一说是居于澹台山(今山东省嘉祥县南),遂以湖(山)名命姓名,因取名澹台灭明。其后代子孙遂以澹台命姓,称澹台氏。公冶
公冶(Gōngyě),复姓,百家姓排名422位,姓源流单纯。公冶复姓出自姬姓,为季氏的后代。鲁国季姓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。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,鲁庄公死时立季友的儿子为国君,可是这位国君不幸遇害,季友也逃亡了,等季友回国时,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,就是鲁僖公。季姓公族中的季冶,字公冶,当了鲁国的大夫,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的字命姓,称公冶氏。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。和许多复姓一样,公冶姓氏也向再单姓转变,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。宗政
宗政(Zōngzhèng)姓源流单纯,源于祁姓,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河间献王刘德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得姓始祖为刘德,西汉藏书家。濮阳
濮阳(Pú yáng )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。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,濮水北岸(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)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,那地方,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。淳于
淳于(Chún yú)姓源流单纯,源出有一: 出自姜姓,是炎帝的后代,以国名为氏。周武王灭商后,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(今山东省安丘市),建立州国,因位居公爵,世称州公。春秋时期有州公实,亡国于杞,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(今安丘市东北,原为州国都城),后来复国,名淳于国,仍为公爵,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。亡国后,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,称淳于氏。到唐代中期,唐宪宗名李纯,淳于姓的“淳”字与“纯”字同音,遂在避讳之列,乃去淳为于姓。五代以后,有于姓恢复祖姓,仍复姓淳于。单于
单于(Chán yú):百家姓中的一种,复姓;起源于后周,历史名人不多,现今主要分布在山东历城、益都一带。单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太叔
太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太叔姓并不多见,源起皇族姓氏。一是出自姬姓。春秋时期,卫国国君卫文公的第三子名仪,而卫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后代。按古时的排序规则,三子应为叔字(古时候,兄弟辈排行次序,老大称伯,老二,三,四分别是仲,叔,季)。因此,仪又称作叔仪。为表示对周室皇族的尊重,他人称呼叔仪时都加个“太”字,即为太叔仪。太叔仪的子孙,以此身份为荣耀,改姓太叔。后来,太叔这个称呼在贵族中流传。凡王公皇室贵族中排行三的子弟,都称之为太叔,他们的子孙也演变为越来越多的太叔氏。申屠
申屠姓,亦作申徒姓、胜屠姓、信都姓、申都姓等。渊源有三个,一是源于姚姓,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,属于以音讹改姓为氏;二是源于姜姓,出自周平王给申侯幼子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;三是上古时期有申徒氏因音误传为申屠氏。人口主要分布在浙江桐庐、浙江东阳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历史名人南梁申屠狄大将军,有汉代都尉申屠嘉、东汉学者申屠蟠。当代画家申屠云章、画家申屠潜等。申屠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54位,人口1.7万人。申屠狄,系申屠蟠九世孙,谱载生于永平戊寅六月廿二,永平年号无戊寅年,按《申屠狄行传》,当为永明丙寅(486);卒于西魏恭帝甲戌(554,该年为梁元帝承圣三年,此处为何用北朝纪年,令人费解)七月十五日午时。《禹山申屠氏宗谱》所载诰敕云,大同十年七月十五,梁武帝对“进秩食邑于东阳,致仕归休于泉石”的申屠狄舍宅所建之寺,“承先圣行水无事之意”,敕名“大智”。而时隔一个月后,晋申屠狄为大将军、统制兵马,“务要依公执法,正色立朝”,则申屠狄归隐林泉为时甚短,舍宅建院,当在其时。因舍宅为院,所处之八面山,遂称“舍山”。大智寺建成不久,改名“大明院”,北宋治平二年(1065)复名“大智院”。公孙
公孙姓:汉族复姓之一。据传,源于5000多年前的华夏时代,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28位。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。春秋时期,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,多喜欢称公。按照周朝制度,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,即位前称为太子,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,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。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 。《通志》载:"公孙氏,春秋时诸侯之孙,亦以为氏者,曰公孙氏,皆贵族之称。或跟黄帝姓公孙,因以为氏。”仲孙
仲孙姓是汉语词汇,拼音zhòng sūn,出自姬姓,仲孙氏复姓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。轩辕
轩辕(xuān yuán)复姓,是黄帝后代,出自有熊氏,亦称为帝鸿氏。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,故而得姓轩辕,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,后周武王伐纣分封轩辕子孙于铸国,改为铸氏。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,教民做衣服,故谓轩辕。又据古代传说,轩辕即天鼋,天鼋变为龙,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,因以得氏。令狐
令狐姓(líng hú),中华姓氏,源出于姬姓。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32位。现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临猗县、平陆县、运城市、太原市以及贵州省桐梓县等,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,人口4.2万人。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,据《水经·冻水注》载:令狐即猗氏地(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西方),周文王姬昌之子毕公高的后代魏颗得了胜仗,晋景公把令狐一带赏赐给他做封邑,魏颗之子魏颉以封地为氏,称令狐颉,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,望出太原郡。钟离
钟离姓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,算起来是商汤的子姓后裔。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(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)的地方,所以子孙才会“以邑为氏”,开始以“钟离”或“钟”为姓。换言之,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“钟离”及单姓“钟”,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。宇文
宇文(yǔ wén)为复姓,炎帝神农氏后裔。主要来源中国辽东,为南单于之后。魏晋时,北方鲜卑族宇文氏部落,自称宇文姓。东晋时,宇文氏进驻中原,称宇文国,以宇文为姓,称宇文氏。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,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。唐代时,他们入地为籍,遍及中原各地。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。如今在河北、陕西、山西、北京、浙江、四川、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。宇文姓人口排名第551位,人口约2.1万人。长孙
长孙姓是中国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复姓群体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34位。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。长孙姓的来源有二个说法:一说长孙姓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,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,就赐他的儿子拓跋嵩为长孙姓,故拓跋嵩为得姓始祖;二说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顺,大多尊长孙顺为得姓始祖。慕容
慕容姓《三国志·鲜卑传》中提到,汉桓帝时,鲜卑分为中、东、西三部,中部大夫柯最阙,居慕容寺。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。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。鲜于
鲜于(Xiān yú)姓 :1、出自子姓,以国名、邑名合并为氏。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(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),官为太师,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,纣王仍依旧如故,不思悔改,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。周武王灭商后,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,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。他出走辽东,入古朝鲜国(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)。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,就合国名与邑名,自称鲜于氏。 2、出自少数民族。南北朝时,定州(今河北定县)丁零族(北方称为铁勒族或敕勒族)有鲜于氏。闾丘
闾丘(lǘ qiū):姓氏,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据《尚友录》上的记载“邾国闾丘氏食邑于此”,说明闾丘是“以邑为氏”的。闾丘,原来是春秋时邾国的一个地名。当时在周天子统治的封建制度之下,有人被封食采于此,所以,这一家族的后代子孙,就“以邑为氏”,而姓了闾丘。另外,《世本》上指出,齐国的闾丘婴之后世子孙,也以“闾丘”为姓,称为闾丘氏。司徒
司徒姓,汉族复姓之一,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。据《帝王世纪》记载:“舜为尧司徒,支孙氏焉。”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,负责管理民众、土地及教化等事情,职位相当于宰相。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。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,称司徒氏。“司徒”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,传到周代,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,掌理邦教。汉哀帝时,改丞相为大司徒,与大司马、大司空并列为“三公”,清代时,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。司徒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36位,人口4.5万人。司空
司空(Sī kōng),汉族复姓之一。姓源出有二:一、出自姒姓,是大禹的后代,以官职名为氏。二、出自陶唐氏,是尧的后代,以官职名为氏。迁徙分布不详。亓官
丌官姓,即亓姓,亓,古“其”字,也作“丌(古音Qí(其),今音Jī(姬))”。丌官,即亓官,原先是官名。百家姓之亓官司寇,虽经改姓运动,厥应有亓官之后流传于世,或史书相关人物记载也。但观之历史文献,均无后人之记载,只单姓亓有流传,并自古有之。司寇
司寇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复姓。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,司寇氏发祥于春秋时期的卫国。周武王封苏忿生为司寇官,其后子孙“以官命氏”而姓了司寇,称司寇氏。司寇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。当时,他们在北方的河南、河北等地繁衍。故司寇氏后人奉苏忿生为司寇姓的得姓始祖。仉
仉姓,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。古代党姓的党,读音(Zhǎng)掌,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为姓,衍出成为另一支掌姓。后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为姓的仉姓,称仉氏。如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,以择邻教子名世。督
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时期宋戴公之孙华督的后裔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子车
子车[子车,读音作zǐ jū(ㄗˇㄐㄩ),不可读作子车zǐ chē(ㄗˇㄔㄜ)]。子车姓,为中国一复姓。子车姓出自于东周秦国,当时秦穆公死,出现了子车奄息、子车仲行、子车针虎陪葬,据考,三人应为秦国大夫,但后来这一姓已相当少见了。颛孙
颛孙姓起源于春秋时的陈国。据《尚友录》载:“陈公子颛孙仕晋,子孙氏焉”。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,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,颛孙从陈国到晋国去做了官,其后世子孙“以王父字为氏”而姓了颛孙,称颛孙氏。端木
端木姓为汉族复姓,此姓相当得古老,自东周时期便有此姓。据元和姓纂记载,端木一姓的祖宗为孔子弟子端木赐(即子贡),系出于卫国。端木姓分布相当的广,但后来大多简化为端姓、木姓、沐姓等,故今日已不多见。端木典,侸叔之子,鬻熊之孙,陆终后人,颛顼后裔。巫马
巫马姓,为中国一复姓。巫马,是周朝一种负责照顾马的官名,后人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,遂称巫马姓。但在周朝后,巫马一姓逐渐减少,是因为大部分都改为巫姓了。公西
公西姓源流单纯,鲁国公族季孙氏的支系后代所改。公西一姓,据《姓氏寻源》记载,出自春秋时鲁国公族,为季孙氏的支子后裔所改,以公西为氏,称公西姓。公西氏在春秋时代也是鲁国的一个公族,出自权高名重的季孙氏,算起来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。从《姓氏寻源》追溯,在孔子的众多门徒中,姓公西的不少,其中数公西赤的名气最大,也最有成就。公西氏鼎盛于鲁,是现在山东境内的一大名门。 得姓始祖:季孙(见上)。漆雕
漆雕姓始祖:漆雕开。漆雕是周代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部落,其部落人以部落名命姓,称漆雕氏。春秋时期鲁国出过不少漆雕氏,其中不少还是孔子的弟子。孔子七十二贤人中有一位名叫漆雕开,字子若。他学识渊博,孔子劝他去当官,但漆雕开很谦虚的说:“自己的才能还不足以治理天下。”孔子听了,不但没有责怪他,反而为他而高兴。其后代以漆雕为姓,并奉漆雕开为漆雕姓之始祖。后来漆雕复姓就简化成单姓漆氏了。史记列傅:漆雕开,孔子弟子,字子开,盖名启,避景帝讳。论语注:以开为名。